歙县人大常委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歙县发展精致农业调研报告
【字体: 】【2017/5/25】 【作者/来源 歙县人大办公室】 【阅读: 次】 【关 闭

    为落实我市《关于发展精致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我县精致农业发展,根据2017年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三月份,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听取介绍、实地参观、座谈讨论等形式,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精致农业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生态绝佳,农产品丰富。我县地处皖南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森林覆盖率达到82.46%,非常适合各种优质农作物的生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叶、菊花、山核桃、枇杷、柑橘、葡萄、杨梅、油茶、绿色蔬菜、盆景等优质产业,发展精致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色养殖业前景广阔。
    (二)政府重视,合力增强。精致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式,农业精致化过程是农业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过程,是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过程,是提升农业经营素质和效益的过程。县政府历来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别在今年年初,县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打造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甲级队”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推进农业“三品一标”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提升“旅游+精致农业”融合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大对农业企业金融扶持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工作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力促进我县精致农业健康稳步发展。
    (三)注重品牌建设,美誉度提升。我县有省级农产品著名商标12件、市级知名农产品24件、农产品省级名牌产品1件、黄山市名牌产品16件,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4件,国家工商总局批准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近年来,荣获“中国名茶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枇杷之乡”、“安徽省特色果品之乡”、“安徽省森林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歙县农产品的美誉度大大提升,影响力扩大。
    (四)注重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趋于规模化。土地确权后,全县流转土地47310亩,农业产业趋向规模化经营。茶叶、山核桃、枇杷、柑橘、菊花、油茶等种植规模分别稳定在26.7万亩、12.9万亩、2.2万亩、1.4万亩、5.0万亩、13.4万亩。我县现有农业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623个,其中国家、省、市、县示范社47家,规模养殖大户693户,家庭农场150个, “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区域一品种”的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天目山山核桃、三潭枇杷、三口柑橘、富岱杨梅、上丰雪梨、宋村葡萄、卖花渔村盆景等地域品种已成远近闻名的特色品牌。
    二、精致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渡阶段,加快推进精致农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基地粗放、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我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要以小规模为主,缺乏规模化、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缓慢,难以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导致了以农户为主要单位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突出,分散的生产组织形式很难把控产品的质量安全,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难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我县龙头企业规模不大,精深加工不强,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短、行业门槛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我县大部分优质的茶叶成了别人的原材料,近一半山核桃还要运到临安加工,连加工费自己也赚不到,农民和企业在整个产业中收益少。没有规模基地和龙头企业这个基础和桥梁,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加之缺少对市场分析预判,农民有时只能面对“丰产不丰收”的困境,我县茶叶普遍存在卖得出去,但卖不出好价,2016年底杞梓里片山核桃滞销,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二)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水平不高。由于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的意识的影响,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有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太少,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力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我县许多农产品都有历史文化内涵,但未去挖掘,农耕博物馆或农产品展示馆等农业发展宣传都未引起重视。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比例很低。像坡山摄影点就出现利益分配问题,而导致少数农民弃耕不种油菜的情况。加之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不足,导致农村内部与城镇间互通互联水平低下,也对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三)农产品品牌多而不特,有而不响。农产品品牌多而全、小而散,缺乏资源整合、包装、策划、推介力度,打进一线城市的产品少而量小,知名度不高,我县农产品销售正在受到来自周边同类名牌农产品的排挤,县地方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品逐步被市场认知边缘化。我县虽为茶叶大县,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代表歙县的茶叶品牌,周边的祁门红茶、休宁有机茶、徽州区的谢裕大都声名远扬。我县茶产业还未真正从“茶叶”向“茶业”转变提升。山核桃、菊花等也面临同样的状况。
    (四)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管理、技术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应用不够,科技培训欠缺,科技示范基地缺乏示范带动作用,致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科技含量不高。我县农业人才青黄不接,从事农业有一定技术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特别是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双层管理后,“为农服务”主业成副业。部分农业产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特别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不强,存在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管理滞后,以致出现企业发展不快做不大,大而不强,做大就乱、做大就倒的现象。
    三、意见和建议
   精致农业的特点是精和特,要求应有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多环节实行标准化。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土地流转上再发力。土地流转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发展精致农业的必由之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县政府要尽快出台土地流转工作的实施意见,提高土地流转率。围绕新型经营主体、特色主导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展土地流转,只有土地流转瓶颈突破了,基地成果才能巩固和提升。在茶叶、菊花、山核桃、柑橘、枇杷等基地建设上,不再追求面上量的扩大,应重视基地道路、灌溉基础设施、土壤改良等工作,特别是在品种、品质、科学管理上做足文章。涉农部门要健全农药配送长效管理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强化农药销售市场的监管,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减药控肥,只有规模基地才能有效控制农残,提高农产品品质,确保农产品安全,提高亩均效益,真正形成我县特色品种区域化、区域品种规模化、规模品种集约化的良性发展格局,实现种植生态化。
    (二)在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上再发力。龙头企业是发展精致农业的主要力量,是农产品从“茶园到茶杯”、“果园到果盘”、“田园到餐桌”的纽带。政府的各有关部门要在“外引内联、资源整合,借势发力”上做文章,给予农业企业在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和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切实帮助农业企业解决建设用地、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行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加大有基地、有加工能力、有品牌、有销售渠道、前景良好的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使之做大做强,真正做到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三)在打造农产品品牌上再发力。我县发展农产品品牌有产业优势、自然环境优势、历史文化优势。要着力打造我县茶叶的公共品牌。在品牌布局上,打造以黄山贡菊、黄山白茶、大方茶为重点的茶菊产业品牌,提升歙县茶叶美誉度和影响力。在品牌布局上,打造以三潭枇杷、三口蜜桔、宋村葡萄、富岱杨梅为重点的水果产业品牌,打造以新安江、卖花渔村油茶籽油产业品牌,打造以“黄山不疏园生态农业”为重点的蔬菜品牌,打造以三阳、金川、杞梓里为重点的山核桃产业品牌和泉水鱼品牌,包装一批地道“歙”字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把“徽”文化融入其中,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使消费者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享受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加大推介营销的力度,拓宽品牌传播渠道,拓展农产品品牌空间。
    (四)在产业融合上再发力。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推进精致农业与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融合,打造农业新业态,围绕茶叶、菊花、药材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示范区、精致农业示范点、重点区域优质高产示范园、“百佳摄影点”,把生态优势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村民在乡村旅游、采摘体验、休闲度假、电子商务、民宿等业态中创收增利,营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鲜明特色,深度挖掘我县特色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让更多农民逐梦田园,让绿水青山成为致富的金山银山。
    (五)在解决人才问题上再发力。加大科技培训,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质新品种、新技术。培养职业农民,抓住国家鼓励在外人员返乡创业的政策契机,出台激励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吸引更多的能人投入到发展精致农业中来。强化农技人员素质培训,分期分批,选派农业干部到上级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校进修,选派农业科研人员、农业系统干部、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骨干到农业先进地区和大型涉农企业学习锻炼,实施农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将县、乡(镇)、农业企业三个主体统一纳入提升工程,实施整体统筹、上下联动、互通有无、资源整合,管理和实践有机融合,逐步提高我县农业干部和涉农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同时,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引进一批管理型、营销型、技术型的农业人才。

 
 
版权所有: 中国·安徽·歙县人大常委会  联系电话:0559-6512202
皖ICP备05010860号   技术支持:安徽龙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